有句话叫做“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其实这句话不单是对观众说的
“To be or not to be...”之所以是个question,因为它能引出一千种不同的感慨,导向超过一千种结论。
你见过多少种孙悟空?你真觉得那一千种孙悟空都是同一出戏里被观众眼里看出花儿来的吗?
想要一千种哈姆雷特,首先要有一百种哈姆雷特的演绎方式。
就好像六小龄童的孙悟空,也只是一种演绎方式的孙悟空。
人们诠释孙悟空就好像诠释哈姆雷特,诠释哈姆雷特就好比诠释摩西。
建议你看看电影十诫,它的故事和后来的《埃及王子》是同一段故事,可里面对于摩西和拉美西斯二世的演绎完全不同。
当你拿到一个模组,必要的一个准备步骤就是你要决定自己怎么用自己的再创作充实它,用你自己的诠释方式如何讲好这个故事。
如果你下了这点功夫,会好很多。
因为即使读过模组,他脑中的故事也不该和你脑中的故事在细节上都完全一致。
如果一千个团带来一千种相同的体验,那其实只会有这同样的团中的第一个算得上成功。
古人尚云学我者生类我者死,还没踏入冢中怎么就不如一副枯骨有见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