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为什么,咖啡的这篇短文在魔都公众号上找不到了,我放到这里做公开备份,由于电脑问题,脚注我全部加到文章里面去了,有兴趣的可以在下方讨论。(顺带吐槽一下:只要他的文章有脚注,翻译腔就特别厉害。)
巴洛克风格指的是历史上的一种综合性概念,一般用于艺术领域,如杨周翰先生的《巴罗克的涵义、表现和应用》,杨先生认为巴罗克是集中出现于16世纪后期至18世纪欧洲的一种背离古典传统的艺术风格, 其主要特点是倾向于雕琢、怪诞、豪华与浮夸。 巴洛克文学虽然受到了艺术领域的一些影响,但因为文学与艺术的区别,往往被剥离出来作独立研究,并且在时间轴上的划分也与巴洛克美学有所不同,郑克鲁主编的《外国文学史》中就认为:巴洛克文学产生于十六世纪下半叶,在十七世纪上半叶达到盛期。而在知网上下载量最高的一篇有关克苏鲁神话的论文《克苏鲁神话中的恐怖元素——兼谈洛氏恐怖》中,作者认为“洛夫克拉夫特这种克苏鲁风格的恐怖作品,,某种意义上就表现为巴洛克风格。”并在下文中大谈巴洛克风格的美学魅力,甚至引了一篇有关巴洛克风格的艺术论文。这种将巴洛克艺术与巴洛克文学混为一谈,将雕刻、绘画美学与文学混为一谈的行为不免显得颇为荒谬了 。(以下为这篇论文的链接,值得一提的是,这篇论文满篇错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将宇宙恐怖主义解读为“天命难违”和认为洛夫克拉夫特的恐怖主题之一是“人类的原罪”。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JFQ&dbname=CJFDLAST2018&filename=SYXX201802020&v=MTg1NjZZUzdEaDFUM3FUcldNMUZyQ1VSN3FmWWVkckZpamxVYjdCTmpUVGRyRzRIOW5Nclk5SFpJUjhlWDFMdXg=)
在视频方面具代表性的是2008年的纪录片《洛夫克拉夫特:未知的恐惧》 ,这一纪录片因获得了Comic-Con国际电影节最佳纪录片奖而广为人知,也常在参考目录中出现。纪录片中提到:“洛夫克拉夫特的文字是巴洛克式的。”并举出了洛夫克拉夫特的一段复杂、冗长的描写。不可否认的是,洛夫克拉夫特的小说中确实有繁多而复杂的描写,这与巴洛克文学“精雕细琢、华丽繁复”的语言特点,“在文学艺术中极尽铺陈、夸饰之能事” 是相符的(引自金琼《一颗“形状不规则的珍珠”——巴洛克文学的审美价值与文化意义探微》)。但巴洛克作为一个特定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下的综合性概念,巴洛克文学具有特定的主题与特色,而且其在思想上与洛夫克拉夫特是有部分模糊重叠的(考虑到百度百科对“巴洛克文学”的简短介绍,误导显而易见)。更何况前有在人文主义文学运动前中世纪使用梦幻、象征等手法,在文字上追求瑰丽的一类广泛的文学创作,后有大众认识度较高的哥特小说在早期也具有类似的语言特点。在论文中以及在更多以外行为目标观众的视频中,以“巴洛克式”这一冷僻词汇为洛夫克拉夫特作品的语言特色,恐怕是有待商榷的。